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部分

一樣的處境,面對強敵是降是戰,都不好決策。劉琮手下的一幫人堅決主張投降,結果他們這些人裡僅被曹操封了侯爵的就有十幾個,至少任命了三個朝廷的部長,其他人也是該提拔的提拔,該加薪水的加薪水。這就是魯肅所分析的,投降了曹操不會為難我們這些人,吃香的、喝辣的,活得會更滋潤。

但是劉琮就不一樣了,曹操不得不提防他,即使劉琮自己不多事,但難保有人把他抬出來當大旗,所以只能弄到別處去,好的話給個閒職,其實是軟禁終生,稍有風吹草動的話,腦袋隨時就得搬家。

孫權多聰明,他能想不到這些?

張昭等人的表現讓孫權很失望,從此也記在了心裡。孫吳陣營後來經常湧現後起之秀,除了周瑜、魯肅這些後來居上的人,呂蒙、陸遜、陸抗等重臣的提拔都帶有突然性,往往是連竄帶跳好幾級,讓人目瞪口呆。這一方面說明孫權的用人藝術和識人之準,另一方面也說明孫權對於本陣營裡的一些老同志不太感冒。

比如張昭,是孫堅當年所倚重的人,說起來在孫吳是類似於教父式的人物。但他仗著跟老孫是朋友,不把小孫放眼裡,動不動就喜歡擺老資格,想批評誰就批評誰。可他一生職務都不高,孫權稱帝后設立了丞相一職,大家都認為應該是張昭,可孫權就是不同意,任命了名氣小得多的孫邵。孫邵死了,孫權還不讓張昭當丞相,任命了顧雍。

可以敬著你,可以讓著你,但不會信任你,這些伏筆恐怕就是此時埋下的。張昭付出的代價有點太大了。

現在,魯肅建議找一個人來商議大事,這個人就是周瑜,他當時在鄱陽湖練水軍。

孫策死後,孫權為鞏固地位、樹立權威不斷重用周瑜、魯肅等新人,張昭等老同志曾經表達過不滿,張昭尤其對魯肅有意見,在孫權面前多次說過魯肅的壞話。

現在孫權就不由得暗想了:看來重用魯肅、周瑜沒有錯,關鍵時刻還是他們替自己著想。

周瑜見到孫權,對他說:“曹操雖然託名漢相,其實是漢賊。將軍有神武雄才,繼承著父兄的遺業,佔據江東,地廣兵多,應該橫行天下,為漢室除殘去穢。現在曹操來了,他這是自己送死(況操自送死)。請讓我為將軍來分析分析:現在北面的形勢未定,馬超、韓遂都在關中,是曹操的後患;曹操捨棄擅長的鞍馬,改乘舟船,來與我吳越爭衡,現在天氣寒冷,北方兵士遠涉江湖之間,肯定不習水土,必然會生疾病。上面這些都是用兵之忌,曹操貿然行之,可以預言,將軍擒獲曹操,必為時不遠!”

打仗靠什麼?靠人馬數量、靠武器裝備、靠天時地利,這些都沒錯,但最靠得住的,就是氣勢、是信心。在一片亡國論盛行的時候,周瑜展示出來的眼光和自信,讓孫權備感振奮。

周瑜同時提出了具體應對計劃,他請求率精兵數萬,進軍到夏口,以迎擊曹操。漢水的下游又稱夏水,夏口即漢水入長江之處,此地即現在的武漢。

按現在的地名推演就是:曹操正率軍從湖北省的荊州市沿江而來,周瑜建議孫權將主力由江西省的九江市西進到湖北省的武漢市迎敵。

本年孫權二十六歲,周瑜三十三歲,周瑜與孫權長兄孫策親密無間的友誼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在此危難關頭,周瑜是孫權完全信得過的人。

周瑜激昂慷慨,孫權也來了情緒,他激動地說:“曹操想廢漢自立已經很久了,只是顧忌二袁、呂布、劉表與我罷了。如今群雄已滅,只剩下了我。我與曹操勢不兩立,你說應當迎敵,這與我的想法相合,這真是上天把你賜給了我呀(此天以君授孤也)!”

這次談話之後,孫權再召集會議,不再徵求大家的意見,而是直接宣佈自己的決定。為了表達決心,防止有人再反對,孫權拔出佩刀,揮刀砍向奏案,孫權大聲宣佈:“以後有人再敢說投降曹操的,與此案相同!”說罷宣佈散會。

孫權連夜召周瑜研究行動方案。周瑜幫孫權分析了敵情,認為曹操雖然揚言有水陸兩支部隊人數八十萬,但仔細分析,也不過就是二十多萬,其中十五六萬是自己帶來的,荊州降卒有七八萬。

應該說,周瑜的這個分析是準確的,作為孫吳的主要軍事將領,他平時不可能不注意蒐集敵人的情報,他對曹軍人數的判斷應該建立在一定情報線索基礎上的,因而更準確。

但即便如此,也遠遠超過孫權現在能調動的兵力。周瑜讓孫權不必著急,他認為曹軍是一群“疲病之卒、狐疑之眾”,人數雖然佔優,戰鬥力卻不怎麼樣,他認為只要有五萬精兵,就足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