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史無前例的巨大建築,僅臺基就高達十丈,臺上又建了五層高的樓,最高一層距地面居然多達二十七丈。漢代一尺約合二十三點五厘米,折算下來有六十三米高,相當於現在二十層的大樓。
如今在一般城市裡二十來層的大樓早已不算什麼了,但在一千八百年前,兩三層高的建築都很少,二十層絕對是讓人震撼和恐怖的高度。在樓頂上,還有一隻銅雀,有一丈五高,展翅若飛,神態逼真,這也就是銅雀臺得名的來源。
銅雀臺不僅高,而且體量碩大,因為它既不是一個細高的大煙筒,也不是一個崗樓,而是人工堆起的一座小山,上面能建一百多間殿宇,臺上建築物即使按五層高度來算,每層也要建有二十多間,怎麼說也得有大半個足球場那麼大吧?
銅雀臺建在鄴縣的西南角,臺基本身成為城牆的一部分。銅雀臺竣工後,鄴縣的百姓們吃驚地發現,在他們頭頂上高懸起一座巍然的龐大建築,上面建有宮殿,隱隱綽綽有人在上面走動,一到晚上燈火閃閃,遇到臺上舉行飲宴活動或者歌舞演出,悠揚的樂聲就會飄渺而至,眼中的一切恍若天宮。
如果站在臺上往下看,那視覺效果就更有衝擊力,全城盡收眼底自不必說,西邊的太行山、腳下的漳河水,以及附近數十里內的村莊、道路全部盡收眼底。
這的確是一個天才的創意,是建築史上的大手筆,公孫瓚的易京和董卓的郿塢都堪稱史無前例的鉅製,但在銅雀臺面前,無疑都相形見絀了。這座高臺是銅雀園的組成部分之一,以後在它前後還各建了一座姐妹臺,稱為金虎臺(後來為避諱後趙皇帝石虎的名字改稱金鳳台)和冰井臺,它們合稱“銅雀三臺”。
銅雀園相當於曹操的後花園,它向東連著新修建完工的大批官署和府宅,是曹操及其重要文臣武將們在鄴縣城內辦公和居住的地方。
現在,來說說鄴城吧,這是曹操當前及今後事業發展的基地。
冀州刺史部魏郡的治所鄴縣,歷史上習慣於稱之為鄴城,因為它不是一個普遍的縣城,曾經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個王朝在這裡建都,也算是“六朝古都”了,而這一切,都是肇始於曹操大規模修建鄴城開始。
鄴城的具體位置在如今河北省臨漳縣的三臺村,村子在縣城西南方向,距縣城約三十多里。前兩年我專程去過一趟,由北京出發坐火車先到邯鄲,這還算便捷,由北京南行的列車都路過那裡,還有不少動車組,行程約四五個小時。
臨漳是邯鄲所轄的一個縣,在邯鄲的南邊。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邯鄲,知道鄴城遺址的人並不多,也沒有專門開發出旅遊線路來,包括計程車司機在內,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該如何走。
這也難怪,邯鄲城到處是歷史遺蹟,什麼圍魏救趙、邯鄲學步,還有黃粱美夢等,數都數不過來。鄴城放在邯鄲顯然被冷落了。最搞笑的是,我住在某大酒店,在酒店餐廳吃早飯時問服務員可知道銅雀臺乎?服務員立即回答:“當然知道了。”
我大喜,問她去那裡怎麼走。服務員的回答你絕對想不到,而且她不是在搞笑,而是絕對地認真。
她說:“在我們酒店的三樓。”
要不是我的牙咬得緊,剛喝到嘴裡的粥肯定會全噴出來。
後來才知道,她說的那個銅雀臺是酒店裡一個包間的名字。至於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她卻說不大清楚,反正跟歷史有關吧,至於哪朝的歷史,來龍去脈,都說不上來。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曾經去過那裡的計程車司機,不過他也是七八年前拉幾個客人去的,大致方位記得,具體路線只能邊走邊摸索了。
一路上七問八問,走街入村,費了好大勁才摸到一個鎮子上,其間還路過一個村子,村口立一牌坊,上面赫然寫著“鬼谷子故鄉”。大名鼎鼎的鬼谷子是鄴城附近的人嗎?沒有聽說過,但此行用時已大大超過預期,司機頗有怨言,加上此行的目的是看鄴城,也就沒有下車去看鬼谷子了。
最後,總算看到了傳說中的“三臺”,這個像鎮子一樣的村莊也就是三臺村了。登臺憑弔,撫今追昔,看到的卻是周邊靄靄的村莊,四面縱橫的道路,不遠處已經乾涸的漳河。站在臺上,甚至還可以清楚地看到西邊不遠處京珠高速公路上賓士的車輛。
滄海桑田,歷史雲煙,這一刻,你不能不嘆一口氣。
要知道,大約一千八百年前,這裡事實上是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這個叫金鳳台(目前遺址內保守下來的這個臺子不是銅雀臺,而是它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