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的人很少,《三國志》記載僅有一千多人,他們在楊阜的率領下拼死抵抗。楊阜是冀縣本地人,楊氏宗族子弟全部上了城牆,楊阜的堂弟楊嶽在城牆上還修築了一個“偃月營”,跟馬超死拼。
在相傳為唐人李筌所著的《神機制敵太白陰經》一書中,對偃月營有過細緻描述,說這種陣法“形似偃月”,其特點是“背山岡、面陂澤,輪逐山勢,弦隨面直”,特別適合於“地窄山狹之所”築營。楊阜、楊嶽等人在城牆上築營,這裡地方狹小,倒有可能採取這種方法,但是否與《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所述一致,不得而知。
這種陣法很奏效,馬超、楊昂打了好幾個月,居然拿冀縣沒辦法。
但是,城裡也漸漸支撐不住了,韋康、楊阜商量後,派州政府別駕閻溫冒死出城搬救兵。前面多次說過,別駕的角色介於副州長和州政府秘書長之間,是刺史最重要的助手。
冀縣附近有一條河,就是渭水。據《三國志閻溫傳》記載,閻溫趁夜從水中潛出城,天亮的時候,敵兵發現水跡,然後派人來追,一直追到顯親縣境內,把閻溫追上了。顯親縣位於冀縣以北,看來閻溫打算先逃到安定郡,在那裡找到楊秋,再設法向長安的夏侯淵報信。
閻溫被抓了回來,馬超見了趕緊替他解綁繩,對他說:“今成敗可見,足下為孤城請救兵而被抓,想行大義又如何做到?如果聽我的,你對城裡說外面沒有救兵,應當是轉禍為福的計策。不然,現在就殺了你。”
閻溫假裝答應,馬超命人把閻溫帶到城下,閻溫對城上大聲呼喊:“大軍不過三日就到,大家要堅持呀!”城中一聽群情激昂,有人高喊萬歲。馬超大怒:“你不想活命了嗎(足下不為命計邪)?”閻溫不理他。
馬超開始倒沒殺閻溫,還想誘降他,但每次都遭到閻溫的譴責。閻溫最後還是被殺了,他臨死前曾說:“事君就要死無二心,讓我說不義之言,我豈能苟且偷生?”
閻溫對城裡說大軍三天就到,這只是激勵大家的話,事實上他也不知道大軍什麼時候到。城裡又守了幾天,實在沒法守下去了,包括刺史韋康在內,都有了投降的打算(州遣別駕閻溫循水潛出求救,為超所殺,於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計)。
楊阜竭力勸說:“楊阜等率父兄子弟以義氣相激勵,至死也沒有二心,當年田單守城也不過如此。現在放棄馬上就能得到的功勞,陷於不義的名聲,我寧願以死相守!”楊阜說到激動處,不禁大哭起來。
但是,韋康等人還是決定投降,他們開啟城門,迎接馬超入城。馬超於是在冀縣建立了基地,自稱徵西將軍,兼任幷州牧,負責處理涼州一切軍政事務(督涼州軍事)。
馬超讓楊昂把韋康等人殺了,把楊阜的堂弟楊嶽抓了起來,但奇怪的是,對於楊阜卻沒有深究,這為楊阜展開復仇行動創造了條件。
楊阜想報仇卻沒有機會(阜內有報超之志,而未得其便)。後來,楊阜的妻子去世,他以喪假為由離開冀縣。楊阜有個表兄叫姜敘屯兵在歷城,此地位於冀縣以南,在前往武都郡的方向上。
楊阜在歷城與姜敘相見,並拜會了姜敘的母親。楊阜就把此前在冀縣的事跟表兄說了,言談之中很是悲切(說前在冀中時事,欷悲甚)。姜敘的母親聽到了他們的談話,被楊阜的義氣所感染,支援兒子參加楊阜的計劃。皇甫謐所著《烈女傳》一書對姜敘的母親專門有過記載。
這樣,楊阜牽頭,姜敘又找來同鄉姜隱、趙昂、尹奉、姚瓊、孔信等人,以及武都郡人李俊、王靈等,約好共同討伐馬超。
姜敘還派堂弟姜謨悄悄潛進冀縣,設法聯絡上仍在關押之中的楊嶽,還聯絡了梁寬、趙衢、龐恭等人,在冀縣城內秘密結盟。
建安十七年(212年)九月,楊阜和姜敘在歷城與冀縣之間的滷城起兵,馬超聽說後親自率兵討伐,這正是楊阜、姜敘想看到的結果。
馬超一走,趙衢、梁寬等人立即把楊嶽解救出來,利用楊嶽在冀縣的影響力,很快控制了縣城。楊嶽下令關閉冀縣城門,殺了馬超的妻子兒女。事情好像很容易,其實這是長期準備的結果,而關鍵人物是趙昂以及他的妻子王氏,這一點在正史中沒有記載,在皇甫謐所著的《烈女傳》有詳細記述。
趙昂就是楊阜、姜敘找來結盟人中間的一個,《烈女傳》說他當過縣令,後來是刺史的軍事參謀(參轉軍事),他的妻子叫王異,當時夫妻倆居住在冀縣。馬超攻打冀縣,趙昂積極守城,妻子王異也力所能及地參加了守城。韋康想投降,趙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