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翻身的方法如日下:
(一)以百人左右為一隊,幾十個人也可以,攜帶粗繩廿根,結實木廾根(內一部份可用鐵路上起道釘之鐵起子)及一二十把鐵鍬洋鎬。
(二)第一步將鐵路一邊之兩根鐵軌連結之螺絲釘取掉(或毀棹),並取下結合處的兩槐小鐵板,只能截斷一邊鐵軌,不應截斷兩邊鐵軌。
(三)第二步從兩根鐵軌斷開處,用工具將二、三十根枕木下的墊土刨空。
(四)第三步,用粗繩隔一枕木,將鐵軌和枕木交叉處捆結實(十幾根繩子按次均捆上),然後以一部人用木(鐵)棒將分離開的一面鐵軌撬起來,同時用力拉繩子,使整個鐵軌枕木翻個筋頭,接著便很容易的往前。結果全部鐵路都翻了筋頭。
(五)然後將枕木取下,堆集起來用火一燒,日前敵人修路極感頭痛的是沒有枕木,要從美國運枕木來,因此燒掉全部枕木,是重要的一著。
(六)此法開始時較費力氣,只要開頭翻過,事後利用鐵軌本身重量及壓力,越翻越輕。據我們的經驗一連人每小時可翻六里長,所以這種方法的特點是方法簡單,動作迅速,破壞規模大,所費力量小,東北敵人十分怕鐵路翻身。
軍委
廿敬
⑽徐光夫著:《高爐熱浪十五年》。《新人新作選》,240、24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年)。
十四、中國,幾點鐘?
本來,1945年就是勝利年。
本來,和平的鴿子早就該起飛了,建設的號子早就該唱響了,振興的步伐早就該邁開了。
本來,此刻黑土地的雪應該是雪白雪白的。
還用重複黑格爾的那句話嗎?
第36章 勝與負的10萬個為什麼
成敗論兵家
日本和盟軍在“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停戰協定後,美國人說:“太平洋上的勝利是重大的技術勝利”,“是由於美國在金屬、槍炮以及高超的技術方面全面徹底地壓倒了日本”⑴。
在中國,在黑土地,如果只是比較雙方在“金屬、槍炮以及高超的技術方面”的優劣,只能得出與既成事實完全相反的結論。
當然還兵力的比較。四平保衛戰前,國民黨兵力始終少於共產黨,卻將共產黨從山海關一直趕到松花江北。兵力佔優勢了,卻走了下坡路。
戰爭從來都是兵家競技的舞臺。
在戰爭的天平上,智謀是個重要的砝碼。
前面已經寫過了:憑人多打人算什麼能耐?有本事咱們一對一地幹?
打了敗仗的國軍不服氣。確實,8年抗戰,他們經的戰陣多,軍事素質比土八路好。而且“較頑強,不容易繳槍,甚至一連打到七八個人也不繳槍,帶著遠征軍、常勝軍的驕傲態度”。還有“對居民紀律頗好”,“僱夫一般給錢”。
同樣,從廖耀湘到潘裕昆、李濤、李鴻、鄭庭芨等等,8年抗戰,攻守進退,打的正規戰也多。從理論到實踐,軍事素質普遍比同一層次的共產黨將領高。
如果說士兵文化程度(特別是青年軍207師等)也比共軍士兵高,將軍文化修養更高則是公認的。
單純比較自然情況,也不能說林彪就在杜聿明和衛立煌之上。同為黃埔生,林彪自平型關戰役後基本就養傷了,杜聿明參加了抗戰的全過程。平型關和崑崙關不能互換,讓林彪指揮忻口戰役和反攻緬甸,誰也不能斷言會比衛立煌打得更好。戰爭不是武林競技,上得臺來,幾個回合,三拳兩腳,就見高下。
但在黑土地3年悲哀的較量中,實實在在,林彪比他們都高明得多。
錦州西部撤退,四平撤退,避開了國民黨的鋒銳,儲存了實力,奠定了黑土地反攻的基礎。身上長著蝨子的林彪,軍事家的精明和政治家的遠見,在黑土地非同尋常的“萬花筒”時期閃耀光芒。
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毛澤東的愛將粉碎了蔣介石的愛將“先南後北”戰略。機智的“黑土地之狐”更添獅子的威猛,連將杜聿明、陳誠和衛立煌三員大將挑落馬下。
即便是在開始反攻後,林彪若是個“什麼學問也沒有的大黨閥,大軍閥”,黑土地的主動權也是隨時可能易手的。
當時被稱為“秋季戰役”的遼瀋戰役,是中國這場內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個大戰役中的第一個。沒有遼瀋大捷,毛澤東不會那麼快就決定打淮海和平津戰役。應該說,第一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打的。
從出關的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