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部分

遼瀋戰役前,戰爭中軍民比例是二兵一夫。

遼瀋戰役期間,直接用於支援前線的民工達160萬人,一兵二夫,錦州戰事正烈,廖耀湘兵團攻佔彰武,將後方補給線切斷,前方糧草。彈藥和被裝供應不上,特別是油料短缺,汽車大部停駛,遼西和熱河人民,人背馬馱駝駝運,將油料送到前線,又從奈曼旗到北票,日夜搶修出一條700多里的公路,基本保證了前線供應:黑山阻擊戰中,民工修工事,運彈藥,背傷員,送飯菜。一座不到萬人小縣城,出動130萬個工日。

3年內戰中,有多少民工倒在黑土地上?

僅一場黑山阻擊戰,就倒下400多人。

冬季攻勢和四保臨江、三下江南,雪白,血紅。最刺眼的,就是一具具穿黑棉襖的遺體。

推著車,挑著擔,抬著擔架的人民,直接投入戰爭,一直走到天津城下。

送走了兒子、丈夫和父親的父母、妻子和兒女們,再用扶犁握鋤的粗糙的手,支援這場戰爭。

長春則是50萬人民支援城外的10萬部隊——但他們不是“夫”。

他們沒有槍,算不得戰士,但是,被逼進死地,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他們,搶空投大米,發動糧食戰,以人的強烈的求生慾望,“配合”城外,苦苦地進行著一場無形的封鎖與圍困。城裡多張嘴,國民黨就多一份壓力。城裡添具白骨,就多一顆射向國民黨軍心土氣的子彈。洞簫,殘月,家鄉小調,城外四面楚歌。城內,街頭風雨中號泣、倒斃的孩子,烈日下和靜夜中“蓬啪”炸裂的屍體,就是炸響在國民黨心頭的軟性原子彈。

沒有長春的壘壘白骨,有這座名城的“兵不血刃”嗎?

蔣介石的前妻毛福梅,是被日軍飛機炸死的。

共和國的旗幟上,染著毛澤東六位親人的血。

倒在這場內戰中的無辜百姓呢?長春這座死城的餓俘和白骨呢?

他們是泰山?是鴻毛?還是像那滿山遍野的小草甚麼的?

那些三代橫屍炕上地下,門口街頭,斷了香菸的家庭。那些還未來得及看清這個世界是個甚麼模樣,就被扔到街頭的孩子。那些用青春換了大餅子的姑娘。那些被血一樣的高梁米粥撐死的人。那些吃人肉死掉了,或是不能入黨的人。被戰爭夾在中間,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的草民,不才是最大的受難者和犧牲品嗎?

做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的人格、尊嚴和感情,難道不應該同樣地受到珍視和尊重嗎?

美國人在華盛頓修了那麼多紀念睥,其中有座“越南戰爭紀念碑”,冷冰冰的黑色大理石上,密密麻麻地刻著那麼多姓名。那僅僅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忘記在那場一無所獲,也與美國百姓毫無相關的戰爭中,倒在遙遠的南亞叢林中的美國軍人嗎?

(美國人的噩夢是“越戰”,中國人的噩夢是“文革”——早有人吵吵要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館,不知道能不能和同時才能建起來。)我們曾在黑土地上建了那麼多紀念碑,碑文寫了砸,砸了再寫。

在雙城,在帽兒山,在牝牛屯,在許多與“東總”有關的地方,都曾籌建各種各樣的紀念碑和紀念館。有的地基打好了,有的文物收集得差不多了,有的已經快開館了,那個最大的“文物”256號三叉戟一聲響,一切都消聲匿跡了。

死城的累累白骨,應該避而不談,或是一筆帶過嗎?

為了這種亙古未有的慘絕人寰的悲劇,不再在我們的黑土地、黃土地和紅土地上重演。為了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權利、人格、尊嚴和價值,不再被漠視、踐踏。為了今天和明天的“小太陽”,能夠永遠在和平的陽光下生活。一句話,為了像今天唱的那樣,“讓世界充滿愛”,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這片黑土地的白骨之上,建一座碑?

那碑文是現成的。

註釋

⑴《陣中日記》,773頁。

⑵長春市地方史志編篡委良會(1987年〕,《長春黨史資料)第1輯,11良:⑶⑷⑸⑹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吉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吉林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73、75、77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⑺同⑵,13頁。

⑻《簫勁光回憶錄),391頁。

⑼《從戰犯到公民——原國民黨將領改造生活的回憶》,175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

⑽《遼瀋戰役親歷記》,302頁。

⑾⑿同⑽,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