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發表這通狂論時是二十五、六歲。20和30年代,戴高樂就法國的國防問題也發表了一些文章和書籍,並引起了爭論。這樣看來,蔣介石發表類似文章時比戴高樂要年輕十歲。
儘管那時人們同樣愛好爭論,但蔣介石的這篇文章是否引起過類似的爭論並無記載。不過,當時他還很年輕,又不太出名,而且文章還是在一個異邦的首都寫出來的。
那時候在遠東,任何一個想從事軍事生活的年輕人學習軍事,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本,然後才能輪到另一個軍事強國德國。蔣介石正打算去德國繼續他的軍事學習時,孫逸仙為推翻袁世凱而發動了“二次革命”。蔣介石立即趕往上海投奔陳其美,擔任了陳的參謀長。
1913年7月23日,按照事先的計劃,陳其美宣佈上海獨立,但這次也和以前一樣,革命者舉事迅速,失敗也迅速。他們攻打的製造局防守嚴密,戰鬥中蔣介石還被一名哨兵抓獲,但他設法逃了出來。
蔣介石失敗了,但並沒因此而失寵,在孫逸仙眼裡,他甚至變得更堅強了。要說孫中山是個成功的革命領袖,似乎不太恰當,但蔣介石對他身處逆境所表現出的勇氣倍加欽佩。
御用的傳記作者因此而認為他倆的親密友誼即始於此時。
這次革命失敗後,他倆同赴日本尋求避難(日本對孫博士的到來是不加禁止的)。
他們的黨被背信棄義的袁世凱取締了,國民黨領袖們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民國在遭到極度痛苦的挫折后土崩瓦解了。不錯,他們革命所發生的影響和作用遍及全國各地,但絕大多數地區傳來的報告都令人沮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