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場爭奪繼承權的鬥爭。在開始的時候,蔣介石算不上一個真正的競爭者。

一方面,人們認為他大年輕了,他當時還不到40歲;另一方面,他是一個軍人——而不是一個搞黨務的人(儘管他是一個黨員)。

汪精衛,胡漢民和廖仲愷三人則是真正有實力的競爭者——孫中山對他們三人幾乎都給予了同樣的信任,此外,他們三人還有一個有利條件,他們都是廣東人,這一條是蔣介石所欠缺的。人們都知道孫博士對他的廣東同志較為偏心,他與大多數廣東人一樣,認為自己的同鄉比其他省的人更聰明更富於革命性,那些不幸的外省人免不了在孫中山的背後議論說他不能擺脫“老鄉觀念”。

汪精衛後來由於在1937年——1945年中日戰爭期間與日本人合作而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惡名,他在日本人手下擔任傀儡政府主席的職務,從此,他被冠以“漢奸”、“傀儡”之類的稱呼。

但在20年代,汪精衛被公認為是一個有獻身精神的革命者,他曾在1910年試圖刺殺清王朝的攝政王並因此而受到監禁,革命發生後他才重獲自由,從此,他身上就籠罩著某種神聖的光環。在三個競爭者中,他是唯一一個陪孫博士北上的人。在孫中山彌留之際,由汪精衛負責起草了他的政治遺囑,該遺囑經孫中山修改後,於1925年2月20日被抄錄下來。由於汪精衛後來背叛祖國,有些國民黨人又試圖對這份遺囑提出疑問,但這份遺囑只不過表達了孫中山希望自己的追隨者要繼續自己未竟的事業這一願望,它並沒提誰是孫中山的繼承人,懷疑汪精衛偽造了這份檔案的想法是沒有根據的。

在中國,年紀大的人比年輕人更受尊敬。汪精衛的一個不利之處在於他是三個競爭者中最年輕的一個。他在公共場合總是強烈支援與俄國人進行合作。因此,人們認為他是個左派,但他從未明確表示過他有什麼特別的原則。

廖仲愷則是一個更富有獻身精神的左派,右翼的國民黨人懷疑他是一個共產黨的秘密黨員(儘管他們並沒有掌握任何有力的證據),他曾受孫中山的派遣,到日本與蘇聯代表越飛就國民黨與蘇聯合作一事進行過長達一個月的會談。

第三個競爭者胡漢民是一個保守派。他對俄國人抱有很深的疑慮。胡漢民有著光榮的革命經歷,因為他過去一直都在協助孫中山進行革命工作,他曾在香港編輯出版一份報紙並因此而聞名全國。胡漢民是一個學者,曾擔任過孫中山的秘書——

汪精衛也偶爾幹過這工作。比起另外兩個競爭者來,胡漢民還有一大優勢,那就是,孫中山在啟程前往北京之前,曾任命他為代理大元帥。

當時的競爭局面就是這樣的。但蔣介石這匹黑馬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中國當時還發生了兩起流血事件,從而進一步激起了中國人的仇外情緒。當外國人得罪了中國人時,國民黨總是能從中獲益。這一次俄國人也成了受益者,因為這一次他們沒有與帝國主義列強同流合汙。

英國人把這兩次發生的事稱為“事件”,而中國人則稱之為“滲案”,這牽涉到誰是受害者的問題。

第一件是“5月30日事件”(或者說是中國歷史學家所稱的“五卅慘案”),英國軍官指揮各國巡捕向上海的示威群眾開槍射擊,當場打死了很多人。鮑羅廷得知了這個訊息之後說:“我們沒有製造五卅慘案,這是別人送上門來的禮物”。

第二件是“沙基慘案”(或者說“沙基事件”)。6月23日,一艘要停泊在廣州英國租界旁邊的法國炮艦向正在就“五卅慘案”舉行示威的群眾開炮,英國人則用機槍進行掃射,造成了很多入的傷亡。而大約在10天前,也就是6月12日,蔣介石剛剛從雲南和廣西軍閥手中奪回了廣州,粉碎了這兩個地方的軍閥企圖利用孫中山的逝世而奪權的計劃。

當時的廣州明顯地籠罩著一種對外國人既恨又怕的氣氛,其中又混雜著一些勝利的喜悅情緒,因為這時國民黨正要進行重新改組,它所控制的地盤也有所擴大。國民黨的大元帥府也改稱為“同民政府”,這樣聽起來就顯得更正式一些了。所有忠於國民黨的軍隊現在也改稱為“國民革命軍”。1925年7月1日,國民黨選出了一個十六人的委員制的國民政府和一個八人的軍事委員會。汪精衛當上了這兩個委員會的主席。在大多數人看來,汪精衛這時明顯地被推上了孫中山的繼承人的位置。

在軍事委員會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蔣介石提出了他重新修改後的北伐計劃,該計劃要求把國民革命軍分為七個軍,並建立兵工廠和重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