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大使說,蘇聯政府給予松岡洋右的只不過是一般的外交禮遇。在蘇日新籤的條約中,日本承認蘇聯保護下的外蒙古共和國,而蘇聯則承認“滿洲國”。
多年以後,蔣介石在他寫的《蘇俄在中國》一書中提到這件事時說:
1941年4月的中立協定只是俄日龐大陰謀中的一小部分,在這個陰謀中,外蒙古、新疆、西藏和陝西省的潼關山口都將劃歸蘇聯。
蔣介石從未像現在這樣需要美國的幫助。
1941年5月10日,在美國大使納爾遜·T·約翰遜的告別晚宴上,委員長對美國說了一番帶鼓動性的恭維話,他說:
“我堅信,世界上任何膽敢以美國這個民主國家為敵的國家,都必定會遭到滅亡。”
斯大林與日本簽定的“中立”條約無論從政治上看還是從戰略上看,都是對蘇聯有利的:它對納粹德國與蘇聯的協定是一個補充。蘇德協定起初給兩個反共夥伴之間打進了一個楔子,現在的蘇日協定則進一步使蘇聯受到威脅的邊境得到了某種不受侵犯的保證。
然而,這個協定並沒能保護蘇聯,就象與希特勒籤的那個協定一樣,沒能阻止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入侵蘇聯。
當希特勒的軍隊向莫斯科開進時,斯大林呼籲中國共產黨打擊中國北部的新增日軍。按照他的考慮,這種牽制能使他得以把東部邊境上的蘇軍撤到其歐洲地區,以用於防禦。但是毛澤東不願意讓他的八路軍冒滅亡的危險,因而斷然拒絕了這個要求。
9月份,別無他法的俄國人只好把遠東軍轉移到歐洲前線,這時朱可夫才得以把納粹的進攻阻止在首都的郊外。
但是,這時的日本並不打算入侵蘇聯的遠東地區。相反,他們的計劃是打擊美國的海軍,橫掃東南亞。問題在於,“中國事件”已經拖了四年多,仍然牽制著日本的大部隊。
這樣,在1941年9月,東京又作了一次“講和”的試探。這一次,他們暗示將接受汪精衛和蔣介石之間的和解。但是蔣介石仍不願和他們來往。
委員長髮現美國的態度很難捉摸。1940年夏,美國政府停止了對一些國家廢鋼鐵的出口,其中包括日本。如果日本進攻美國,毫無疑問,中國將得到美國的全力援助。
但是,是哪個中國呢?1941年2月,羅斯福總統讓他的行政助手勞克林·柯里給蔣介石帶去了一個令他不安的口信。柯里與委員長的會談不下十次。第一次會談時,柯里就轉達了羅斯福的口信,大意是:在他眼裡中國的共產黨看上去更象社會主義者,這樣,目標當然就應該是國共合作。
柯里希望與周恩來見面,委員長對此沒有反對,但是,當談到中國共產黨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與第三國際的關係時,蔣介石嚴厲地指責了這位總統特使。在蔣介石看來。有關中國共產黨的錯誤情報傳到羅斯福總統那裡已有多時了。
隨著1941年一天一天地過去,羅斯福總統與日本人的對抗越來越強。7月份,他凍結了在美國的日本資產。8月,他警告日本,如果他們進一步採取對亞洲實行軍事佔領的政策,將會迫使美國“立即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保護美國的權利和利益。
10月17日,近衛下臺,取代他的是軍國主義的頭子東條英機,隨後,日美在華盛頓進行了毫無結果的談判。
12月7日,日本人在未作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轟炸了夏威夷的美國艦隊以及香港與馬來亞的英國軍隊。這一天,美國在珍珠港損失了5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177架飛機。有2343人死亡,876人失蹤,1272人受傷。
第二天,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宣戰,中國對德國和義大利宣戰。
蔣介石在拍給羅斯福總統的電報中說:“在我們新的共同戰鬥中,我們將竭盡全力,與你們站在一起,直到太平洋地區和世界從野蠻勢力的禍殃中以及無止境的背叛中解脫出來。”
至此,“中國事件”已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十七章 蔣介石和他的同盟者
美國人和英國人參加的一個聯合穩定委員會宣告成立。
穩定委員會成立兩年之後,在喜馬拉雅山上空艱難飛行著的物資護送隊,運載著成噸成噸在國外印刷的紙幣,以填進嚴重通貨膨脹的無底洞。
珍珠港事件剛剛結束中國的孤立局面,蔣介石就要幫助英美這兩個新的盟國。
在日本進攻後的第二天,他就向羅斯福總統、溫斯頓·丘吉爾以及斯大林作出了相同的表示,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