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黎巴嫩的各勢力分佈和各武裝派別的狀況,分析出合適的買家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根據李韋德往日對新聞媒體報道的留意,前兩個月的刻意查詢資料,以及這幾天委託伊夫琳弄來的情報資訊,李韋德對黎巴嫩的大多情況已瞭然於胸。

黎巴嫩的東部邊境地區,是什葉派阿邁勒民兵和德魯茲民兵大本營,黎波里、貝卡谷地等戰略要地還駐紮有敘利亞的幾萬軍隊,而敘利亞背後還有蘇聯隱約的支援著。

敘利亞是黎巴嫩的鄰國,歷史上曾同屬奧斯曼帝國,後又均淪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兩國擁有許多共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利益,相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使兩國關係十分密切。正是這樣,大敘利亞主義思想長期存在於敘利亞人的腦海,敘利亞一直認為敘黎兩國利害攸關,雙方安全不可分割,在黎巴嫩內政外交問題上敘利亞應當擁有發言權。

也許正是這種思想在起作用,1976年黎巴嫩內戰後,敘利亞軍隊便迅速佔領了黎巴嫩的的黎波里、貝卡谷地等戰略要地。在當年10月召開的阿拉伯首腦會議上,阿拉伯領袖們不僅沒有批評敘利亞的干涉行動,而且授權敘利亞在黎巴嫩保持一支3。5萬人的駐軍,作為“阿拉伯威懾部隊”的主幹部分。敘利亞軍隊確實阻止了黎巴嫩戰火的蔓延,擺平了黎巴嫩各派之間的複雜關係,但同時也加深了黎巴嫩對敘利亞的依賴感,這反過來助長了大敘利亞主義的盛行。但敘利亞駐軍黎巴嫩一直遭到來自多數基督教派的強烈反對,並被他們視為“佔領軍”。

黎巴嫩的基督各教派(馬龍派、希臘正教及其他教派)和長槍黨武裝(又叫弗朗吉亞黨,基督教馬龍派的政治組織),控制著黎巴嫩的西部海岸地區,其背後的支持者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1943年黎巴嫩獨立時,各教派之間曾簽署《國民公約》,按照當時各教派人口比例分配權力,規定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教徒擔任,總理由遜尼派穆斯林擔任,副總理由希臘正教教徒擔任,議長由什葉派穆斯林擔任奇Qīsūu。сom書,議會席位按照三大派別的人口比率分配。所以黎巴嫩的總統一直由基督教馬龍派教徒擔任,副總理一直由希臘正教教徒擔任,這讓基督教派在黎巴嫩政府中佔據著很大的優勢。

既然是基督教自然和西方國家有關,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是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強力支持者。1978年、1982年美國海軍陸戰隊、英國、法國和義大利部隊作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曾兩度進駐貝魯特。雖然在1984年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撤離貝魯特,但美國軍艦依然在不遠的地中海上。

由於就在地中海海岸,美國的軍艦可以說是直接的威懾力量。像1983年4月18日美國駐貝魯特使館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況下,美國和法國在黎巴嫩的維和部隊駐軍司令部相繼被炸,美軍死239人,法軍死58人。為了報復這一行為,美國戰列艦便直接從地中海海上開炮,轟擊敘軍和德魯茲民兵陣地。

黎巴嫩的西北部地區,主要是遜尼派穆斯林教徒集中的地方,還有少部分的天主教教徒。由於黎巴嫩總理一直由遜尼派穆斯林擔任,所以他們也就佔據了一份土地。又由於以沙特為首的大部分阿拉伯國家也都是遜尼派穆斯林,所以黎巴嫩的遜尼派穆斯林自然得到了沙特為首的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的支援。

黎巴嫩的遜尼派穆斯林可算是其國內最溫和的派別組織,因此他們的武裝組織並不強,大多都是自衛型的,在國際上也沒有什麼名聲。但敘利亞的軍隊也時常威脅著北部地區,因為敘利亞是什葉穆斯林,所以他們之間自然有著矛盾,雖然矛盾並不像其它國家那樣激烈。

黎巴嫩的南部地區更為複雜:這裡有以色列的勢力,最南部還有以色列的軍隊;這裡有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勢力,是被以色列驅逐出境流亡在外的巴勒斯坦游擊隊組成;這裡有什葉派穆斯林內除去阿邁勒民兵和德魯茲民兵以外的武裝組織——真主黨,其背後有著伊朗的支援。

以色列曾兩度侵入黎巴嫩。在1978年3月,為報復黎巴嫩南部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再次潛入以色列襲擊一輛公共汽車的恐怖行動,以色列部隊舉行了代號“利塔尼”的軍事行動,於197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根據地發動毀滅性進攻,佔領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區,後以色列人遵照聯合國決議撤出,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該地區。

1982年初為了趕走黎巴嫩南部境內的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