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遲勇站在高臺上感受著這個戰艦上浮的劇烈氣勢,猶如巨大的海怪從水下甦醒一般。同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潛水戰艦在設計中,形狀必須要考慮稜角,不是什麼形狀都能在海中走的,和戰鬥機一樣,在空氣中快速飛行的時候,戰機的身軀那個在氣流中修長的感覺,看起來飛行就沒什麼阻力。
潛艇設計也是如此。要非常光滑。這樣噪音阻力才小,然而這種從水下上浮的戰艦一看起來,就不是為快速上浮而設計的。這麼寬大的面,上浮起來能在港口中掀起巨浪。這是何等的阻力。這種戰艦是水下航行的,扁平的側面從設計學來看,就是為了克服前進的阻力而設計的。
仔細看的滑起光滑的背部表面並不完全的弧形而是留兩個管子狀態的突起。這艘戰艦扁平背部兩個橫跨戰艦首位的半凸管型部位是什麼呢?很快謎題就解開了。仔細的看的這兩個貫穿扁平戰艦上方首位的並不是兩條槓,而是六條是括號中的排列(===)
這個凸起部位迅速從中央開啟,個炮臺從中露出來。當然這個炮臺很奇怪。因為身管實在是太長了。戰艦背部一個長條具體有多長呢?五十米。一個管狀突起長五十米。具體情況來自二十一世紀的人,絕對下想不到這玩意是是火炮,身管如此長的火炮。按照材料學,這麼長的炮管,抬起來是會彎曲的,君不見巴黎大炮,為了防止炮管受到重力彎曲,是用鋼索和支架,讓炮管筆直。
這個炮管沒有支架和鋼索,而是有另一個東西,一圈圈可以在炮管上移動移動的浮力裝置。這種戰列艦戰鬥的方式呼之欲出了。以扁平姿態在水下五十米左右航行,遇到戰鬥情況的時候,六個突起的防水罩開啟,電磁炮炮管在可移動浮筒作用下抬高,炮管露出水面。
這個世界沒有航母,當節操喪盡後,這個世界最終極的武器直接就是拿核武當常備武器攻擊。該戰列艦使用的武器是核炮彈。理論上將當量五千噸重量一百五十公斤的核炮彈,用電磁炮的方式打到空氣稀薄的平流層上方,飛行九百公里後,再返大氣。
這個世界沒有衛星定位,核武戰爭複雜的電磁環境下,電子化戰機全部失效。沒有水下航母,因為水下航母如果加大起飛速度必須要有甲板,一旦有甲板,那麼在水下的阻力巨大,就有噪音。這是一個核炮彈轟他娘西的世界。二十一世紀道義上決不允許出現的兵器。
當然一艘這樣的戰列艦,是需要眾多潛艇編隊護送的,以防飛機突襲,這些潛艇編隊一旦發現飛機出現,也是會一個核彈防空。當然這樣一艘排水量四萬噸的戰列艦當然是核動力的。
核動力戰列艦,沒錯,在二十一世紀,差不多是等同於反物質鍋爐拖拉機一樣的笑話。在這個世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威懾,孫遲勇感受到了這種戰爭武器的震懾。這個世界三大強權皆有這種戰艦組成的大艦隊。核元1001這個世界爆發過一場潛水核戰艦大戰。在當時火炮還不是電磁炮發射系統,還是採用加長身管火炮發射,大約十五艘戰艦,以八對七姿態,萬名斯坦和瓦特聯邦兩大勢力為了爭奪好望角,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戰列對決。雙方戰艦組成層次不齊的戰列線,每一艘戰艦距離己方戰艦,五十公里到二十公里不等。直接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交回處相互開火。
無人記錄當時作戰時高空畫面,因為任何可能站在上帝視角觀察這場戰爭存在都消失了。白色蘑菇一樣的核武爆炸蘑菇雲在海面上盛開。雙方都在依靠聲吶定位對手的位置。密集的核武炮火,轟擊可能存在地方戰艦的海面。一共五艘戰艦徹底躺在海床上。此後三大勢力之間的海上軍備競賽愈演愈烈。核動力戰艦基本設計都是一個思路。首先是水下扁平身體。第二是儘可能的在九百公里交戰。不是核炮彈夠不著對手,現在的電磁炮彈道走大氣層高空彈道可以在打到兩千公里外。而是雙方聲吶捕捉對手距離限制了火炮的發揮。
這個世界的科技樹很偏,航空科技上發動機依然是渦噴為主。而反應堆的技術已經在三代上成熟。至於太空方面,在核元紀元早起,太空中時不時會掉下來太空垃圾。在這個世界大戰早起,太空中的一切都被摧毀了,留下了太空垃圾橫行的太空,以至於現在太空技術早期投入根本得不到回報。衛星發射上去,用不了幾個月就會被太空垃圾毀滅。
“你怎麼看”孫遲勇對身旁的妹妹問道。孫冰慧說道:“戰機只要一日不擺離線場,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在艦隊的威脅下。”孫遲勇點了點頭說道:“這種追求破壞的發展,真的是聞所未聞啊。”
巨大的戰艦在港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