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到底發什麼了什麼?”大衛,嗯應該說是艾爾莎現在非常傷腦筋。因為黎明公社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根據商人帶回來的黑白照片判斷,大量的電線杆在城市中樹立了起來。這種生產力到達電力時代的象徵。很有一種直接推土機平世界的強橫氣勢。連帶著另一位中尉演變軍官研發核武的進度,表現出是鈾彈和鈽彈同時上。也就是濃縮鈾和重水反應堆同時進行的情況。濃縮鈾濃縮排行到了百分之二十,重水反應堆也開始發電。這說明這個中尉,不是玩虛的,是真的在認認真真的搞核工業。
尉官任務時代出現這種情況,簡直就是神話,到底是什麼大能擁有了這樣的能力,還滯留在低階戰場。工業時代的全面科技樹,需要的專家,以及主導者的知識量都是恐怖的。單單要兌換出這些專家級別的徵召兵,那就絕對不可能是一個紫金一個的廉價徵召兵,而必須要是聰明級別的。
演變雖然壓制了任迪不能獲取基地,但是出於規則,任迪任務難度增加,當任迪出色的完成任務後,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對任迪的獎勵擴大化,這些獎勵看起來不起眼比如說增加資金增加屬性點什麼的,但是這一切獎勵效果彙集在一起,量變產生質變。工業化就這麼出現在原本是封建時代的社會里了。資金足夠,技術充沛高等專家足夠;,這一切繁文縟節的細細框框條件滿足,加上最關鍵的一點,演變軍官演變的決心,這種恢宏的場面就出現在了這個上尉級別任務世界,這個世界出現了工業化。
工業化這個複雜的東西,不是一般演變軍官想搞就能搞的,大部分尉官找不到方向,甚至部分少校才簡單的摸索到如何搞工業化的目標。至於找到這個目標,能不能全力以赴做還是個問題,少校晉級中校的淘汰率,不比尉官晉級校官少到哪裡去。
凡是想拖任務的,隨著任務越來越難,外部壓力越大,越難搞工業化。趙衛國的那個任務,拖了一場,結果外部局勢就是一個看透未來的超級大國,海宋那幫人自認為超前的眼光,是對一切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存在都是盡全力的扼殺,有他們在一旁盯著,你不下定決心和他們打一場百萬人的大戰爭,不打到他們開始自知自己能力無法阻止,根本無法建立工業國。
而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中校,其工業積累階段都是在殖民時代,凡是在殖民時代玩日不落帝國最後沉迷於當銀行家的,百分之九十都要在少校晉級中校任務中跪。而在身為資本家開始未雨綢繆,開始搞工業的,而且提前開啟了晉級任務的才能算是晉級中校的種子選手。
趙衛國在少俠的時候就是種子選手,雖然他拖了一場任務,但是積累到達了。被新華社非常看好。
這個積累是什麼呢?工業知識鏈。這裡的工業知識鏈並不僅僅是在一個學科上面精通,也不是一個個學科單獨的精通。在機床加工方面精通,製造機床的各個材料變了,標準變了,你的機床加學科精通也就沒有了意義,變成了屠龍之術。因為你精通的那個機床,沒有了。你必須還要精通你製造那一種機床所需材料方面各個標準。在這方面各個材料的冶煉上面精通。然而,一路順下來,冶煉的各個裝置也不是憑空來的,以那方面的標準,精通該行業,也是需要連貫的精通。而且不能精通另一個標準,否則跟你精通的下游知識鏈完全對不上,你的精通沒有任何用途。
每一箇中校級別的演變軍官都把自己的這個知識鏈藏的深深的,無他,給別人知道你的知識鏈,就代表讓別人瞭解你的武器引數到底範圍是什麼,這對於演變團戰來說是致命的。你丫蒸汽時代的機床精度,還能造出二十一世紀的導彈嗎?
每一箇中校級別以上演變軍官都有屬於自己的工業知識鏈,這個工業知識鏈,每一個知識體系,在一個標準鏈條下上下關聯,絕不是買裝置,引進海外人才,就能帶過來的。而是需要舉國上下所有工業一起磨合相互摸索形成的。只有國家力量才能形成這個工業知識鏈。透過這一連串的知識鏈,你可以針對性的往裡面塞人才。就形成了一個組合的工業體系。否則沒有知識鏈,所有的人才都是單槍匹馬。要裝置沒裝置,要資本,搞出來的產品沒有下游銷路,在研究資金上匱乏。
趙衛國當初正是有一條自己的知識鏈,才會被稱為種子選手。這條知識鍊形成有多難?在演變過程中基本上是任務越提前,這條知識鍊形成的越容易。
整個製造業是國家所人對製造需求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整個知識鏈也是如此。所以在殖民時代,如果直接自己滿足自己泡妹子的需求,不在乎國家的需求,你大可以慢慢玩。但是你考慮到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