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上去保護,而這對男孩的成長是一種干擾和破壞。孩子不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不能做出自己的決定,不能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最終不能獨立自主。
媽媽用情感的線緊緊纏繞著孩子,畫地為牢,報恩啊、討債啊、恐嚇啊、誘惑啊,孩子始終不能獨立,建立不起真正自我,總是被動和不自主,逃避問題,一輩子也不可能真正快樂。孩子沒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處在掙脫的痛苦中,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殺母或自殺。
一開始採訪徐國靜,我就問她:“你把賬都算到媽媽們的頭上,不太公平吧?”
“女人的思維是主觀化、情緒化、感性的。女人式的焦慮來自缺少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建立需要一個支援系統,那就是男人的保護、支援和鼓勵。”她答道。
杭州的一群媽媽,跟徐國靜坐一堆兒聊天。她們講,孩子學習不好恐懼,學習好別的方面不好也恐懼;老公不掙錢,她們為今後生活操心恐懼;老公掙錢,但又怕他在外邊搞女人也恐懼……
“你看西方的女模特,眼神是定定的,裡邊有尊嚴、獨立。而中國的女模特,常能看到一種媚態。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女人要討好男人、取悅男人,因為依附男人,不依賴丈夫就依賴兒子。現在,我們的骨血裡仍沉澱著這些東西。但社會大環境變了,更國際化,要求和影響女人獨立,這就有一種衝突和矛盾。
“再說中國男人對女人的態度,包括他們的語言、眼神等,仍能看到中國古代男人對女人的態度,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平等。
“可以說,女人把男人對自己的態度,又轉嫁到孩子身上,這就是社會鏈條。如果女人本身得不到愛和尊重,被當成附屬品看待,她也不會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去尊重。”
“一報還一報啊。”我聽了,不禁有些感嘆。
有一次徐國靜講課,到會場時才發現來的淨是當官的,全是男的。她臨時改變話題,講“男人如何對待女人”。
“女人特別需要愛,有了愛就有安全感。別找藉口說你們忙,愛花不了太多時間,一句話,一個細小的動作。可我們的先生們,很少表達感情,包括用肢體語言,親吻、擁抱,哪怕拍打一下。一分鐘的親吻、一分鐘的擁抱,哪怕一句好話,都可以化解很多問題,甚至怨恨。這樣做可以傳遞一個訊號: 你在愛她。如果女人得不到愛、欣賞、珍視,她會把焦慮、不滿發洩到孩子身上的。
“女人如果滿足了,心理沒問題,她和孩子健康,你們也一定幸福;假如女人和孩子出了問題,你們就是掙再多的錢,當再大的官,內心也是淒涼的。”
她又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描述“家庭生態環境”: 父親如山,母親如水,真山真水出真人。家庭生態好,一定會長出好孩子。父如山,涵養水土,遮擋風雨,立在那,把孩子托起來看世界; 母如水,處處環繞滋潤著,是動態的、美的; 假如山是荒蕪的,寸草不生,水是汙水,或乾涸了,窮山惡水,能長出好孩子嗎?”
扭曲的母親(7)
● 種下的是愛,一定會回來愛; 種下的是恨,一定也會回來恨
有回做節目,徐國靜問一個4 歲的小男孩: 你現在最想對媽媽做什麼呢?沒想到孩子一叉腰,手指比劃著道:我最想打媽媽一頓,因為媽媽天天這樣叉著腰說我。 在北京一所中學採訪時,徐國靜順便搞過一個小調查: 回家跟媽媽說一句“我愛你”看她啥反應。
孩子一:“她在看報紙,沒理我。我又說:媽媽,我真的愛你。媽媽才理我,說:你不愛我你愛誰?我整天給你吃、給你喝,大魚大肉伺候你,鞍前馬後陪著你,我容易嗎?看看你這次考試……”
孩子二:“我媽說: 你從哪兒學得這麼壞?”
孩子三:“她正一邊看電視、一邊織毛衣,我說第一次她沒反應,聽完第二遍,她把毛衣一放道: 說吧,你要多少錢?”
徐國靜認為現在的孩子開放,表達感情更直接。孩子尤其是在痛苦和挫折時,非常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真心的愛。一個得不到愛的滋潤的人,臉上是沒有光的,眼神也沒光,肌肉會變形,人陰沉沉的,不正眼瞅人,內心是膽怯的。
“像劉海洋、馬加爵都是大學生了,害人害己,殺人償命難道他們不知道嗎?他們缺的不是法律、道德,缺的是同情心,內心冷漠麻木,不能叫醒自己。否則,看到熊那麼痛苦地掙扎,或殺過一個人後,他們會感到悲痛,能住手。但心是空的,情感的東西完全消失了。一個人心理垃圾太多,遲早要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