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0章 交鈔的短板(第二更)

趙寧說道:“諸位覺得這銀幣如何?”

“陛下,臣去年就聽王宗濋反饋過,這東京銀行,每天至少有一萬貫損壞的錢,到銀行來兌換,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一文錢,由於這種貨幣面額小,使用頻次更高,所以容易損壞,此次銀幣沒有一文錢,恐怕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一文錢裡摻雜銀,對銀的含量精度要求非常高,這會加大做工難度。”陳規說道。

“格物院的度量衡不是已經精確到克了嗎?”

“是的,如果一定要製作,可以製作出來,但是……”

趙鼎說道:“但是工序繁瑣是嗎?”

“大相公說的是。”

“是可以透過其他材質,混合銀製成的吧,銀象徵性地加入一點點。”趙寧接過話來。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它還不僅僅是與西域通商的問題。

貨幣的穩定關乎到經濟發展。

交鈔推行了十餘年了,但其實就目前來說,大宋還有許多地方是沒有使用交鈔的。

原因很簡單,銀行數量有限。

例如廣南西路許多州府,沒有銀行,既然沒有銀行,民眾怎麼去兌換交鈔呢?

“老臣覺得,沒必要製造一文錢的銀幣。”蔡懋說道。

“為何?”

蔡懋說道:“過去的銅錢,在民間還是有大量流通的,朝廷沒有必要增加負擔。”

“蔡相公此言差矣。”錢喻清站出來說道,“這些年銅錢收了不少上來,就我瞭解到的廣南西路不少州府下的縣,已經出現嚴重的錢荒,廣南西路的甘蔗種出來,價格是京畿的五分之一,因為根本沒有人買,不是民眾不願意買,而是手裡沒有貨幣,這豈不就是陛下的《貨幣通論》中的通縮?”

他又說道:“通縮所造成的民生災害,比毫無節制的發行貨幣的通脹更可怕。”

“那完全可以讓地方糧儲司,拿著交鈔,去農家購買糧食,以官府的手段,將交鈔流通到農民手中。”蔡懋說道,“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何必要大費周章?”

“蔡相公難道不知道,偏僻地帶的農民根本不敢收交鈔?”

“那便是銀行配置不合理!”

“銀行配置到偏遠地帶,要定期從京師運送交鈔過去,風險極大。”

“難道鑄造銀幣,運輸過去,風險就不大?”

“蔡相公有所不知,這銀幣最大的優點是耐用,若是投入民間,可以大大緩解小額貨幣的更換。”接過話的是虞允文。

虞允文繼續說道:“一張一文錢的交鈔,使用壽命大約在五年到七年,流通頻繁的地方,氣候潮溼之地,壽命更短,例如廣南東路,一文錢的交鈔,使用三年,就會破舊,甚至損壞,貨幣一旦損壞,持貨幣者就是平白無故的損失,前些年還好,最近兩年,由於貨幣損壞越來越多,廣南東路許多人不敢再用交鈔,這對當地原本興盛的商業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不等蔡懋接話,虞允文緊接著說道:“我曾與廣州府一位買賣做的頗有些大的商人詳細談過此事,因為貨幣損壞越來越多,有時候銀行兌換不及時,一些商人已經不敢收交鈔,原本已經談好的買賣被迫暫停,影響最大的一次是朝廷在民間採購甘蔗,那是要煉製糖的,是給軍隊用的。”

“好幾個商人以甘蔗數量不夠的藉口,只賣給廣州府官衙少量的甘蔗,當地一度出現官員強徵,卻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導致不少人來年不願意再種植甘蔗。”

虞允文這個案例道出了一個經濟規律:官府只能合理分配資源,無法高效從事生產。

“一些地方官員,為了完成臨時任務,濫用手中權力,對地方的商業秩序是一種極大的破壞,這與朝廷的初衷是相違背的!”

“另外,這幾年流通在海上的交鈔,損壞程度更大,嚴重影響到了海貿。”

文德殿內陷入短暫的安靜中。

“朕每每讀史書,都會感慨前人的許多事蹟,朕記得最早的官方貨幣可以追溯到春秋齊國的管仲那裡,管仲以齊刀對鄰國發起貨幣戰爭,又以齊刀推動齊國商業興盛。”

趙寧慢條斯理地說著。

“後來劉邦立漢,許民間大肆鑄造貨幣,才使得漢朝商業得意發展興盛。”

“這農民種田、桑女織布,工匠造物,人要吃飯,要穿衣,便需要購買,購買就離不開貨幣,貨幣短缺,人們交易的意願就大大降低,商業不能流通,民間財富便不能累計,國家就會貧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