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只知道弄死人,不找人頂替吧?
而且不能隨便找人頂替,畢竟牽涉到新的治理。
如果只毀滅,不注重重建,還不如維持原來的格局。
僅僅新的人事安排,永興軍路經略使範致虛就和張浚大吵了起來。
張浚主張的是徹查到底,範致虛主張的是要有緩和餘地,很多將領手裡不乾淨,但這些人都是陝西本地人,對軍防熟悉,你把他們擼下去後,上來的新人兩眼一抹黑,怎麼辦?
十二月二十八日,楊沂中抵達京兆府,全面協助張浚開始整頓陝西。
傍晚的時候,範致虛一封彈劾奏疏,十萬火急往京師扔。
按照張浚和楊沂中這麼查,在外敵虎視之下,陝西六路都得完蛋!
後來趙鼎回憶陝西徹查一事,也總結了:範致虛所言不無道理。
連趙寧也承認,範致虛的觀點是對的。
既然趙寧都認為範致虛的觀點是對的,為何還要派楊沂中去徹查?
這牽涉到政治中,體制博弈的問題。
趙匡胤建立的一套行政體制和軍政體制,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彈性十足。
所謂的彈性十足,簡單點來說就是各方制衡,不是誰一個人說得算。
地方有經略帥司總領軍政,又有總制置使這種臨時老大,還有轉運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這些制衡司法和民政。
知府衙門、知縣衙門都有六曹,地方還有治安巡檢、土軍、弓手等等勢力。
試想想,張浚和楊沂中一套清查的命令下去後,要經過層層官僚執行,這個過程會消化掉多少真正清查?
這就是制度的彈性。
而現在遇到的最大的彈性就是範致虛。
範致虛是永興軍路經略使,永興軍路位於陝西腹地,治府在京兆府,也就是以長安為中心。
如果沒有張浚這個總制置使,範致虛在陝西六路經略使地位是最高的。
歷史上靖康年間總領二十萬大軍勤王的也是他範致虛,而不是鄜延路經略使張深。
這更說明了大宋軍政制度的彈性。
也正是在這種彈性的制度下,趙寧才敢雷霆君威般地要對陝西動手。
十二月二十九日,大雪,在陝西開始大清查的時候。
涇原路西安州通判任得敬連夜逃離,潛入會州,透過一路撒錢的方式,越過會州,進入了西夏境內。
靖康四月十二月三十,除夕這一晚,任得敬抵達興慶府,將目前涇原路的實情告訴給了夏主李乾順。
就是這樣一個官員,加速了第六次宋夏之戰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