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索橋上鋪的是木板,汽車過江,只能單車一輛一輛地過去,由於大都是載重汽車,在橋上行駛非常緩慢。
橋的兩頭,各插著一面紅旗。紅旗旁邊是一座蓆棚,蓆棚裡各架著一座鍋爐,專門安排有工人在此晝夜不停地燒開水,為排隊過江的司機們解渴。同時蓆棚裡還安有幾隻洗刷乾淨的汽油桶,用來供人們沖澡。
攀枝花地處亞熱帶河谷地帶,天氣炎熱,司機們排隊等著過江的時間又長,不免一個個被烈日烤得口乾舌燥。由於前面有人飲了江水接連拉肚子,腹瀉不止,因此凡赴攀枝花的建設大軍在動身之前,皆要“訓話”,嚴禁飲用沒有燒開的江水。這鐵索橋頭設的兩座鍋爐房,也就很好地解決了過往司機的飲水和沖澡問題。
汽車停在橋頭排隊時,彭德懷便走進那間蓆棚,見一個青年人剛洗完澡,赤條條地從汽油桶裡爬出來。
彭德懷笑著走過去問道:“小師傅,你多大了?”
青年工人答道:“十八了。”
彭德懷又問:“你是什麼地方人?”
青年工人一邊穿衣服,一邊說:“東北的。”
彭德懷說:“這麼遠的來這個地方,你想不想家呀?”
青年工人笑道:“我來時上面說要在這裡建第二個上海,可是一看到處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能建成第二個上海嗎?天氣又這麼炎熱,整天都口乾舌燥的,你說能不想家呀!”
彭德懷點點頭:“那也是,那也是。”
青年工人穿好衣服,走過去給彭德懷倒來一碗開水:“首長,你的車還要等一會兒,先喝口水吧。”
彭德懷接過那碗水,因為有些燙,沒有立刻喝。
青年工人接著說:“首長,我想家歸想家,但一干起活來,也就忘了。”
彭德懷說:“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攀枝花一定能建設成一座現代化的鋼鐵城市。不一定是第二個上海,但卻是中國最可靠的大後方。”
青年工人說:“首長,我們團支部的口號是:‘不想爹,不想媽,不出鐵,不回家’。”
彭德懷一聽頓時高興起來:“有志氣,有志氣!”
說著,彭德懷將那碗水一飲而盡,然後用手抹抹嘴巴:“小師傅,你這話就跟這碗水一樣喝了真解渴!”
第一部 最後的足跡 第二十三章(1)
徐馳說:“請彭總放心,我們就是整天不睡覺也要提前完成建設任務。”
彭德懷忙說:“毛主席說了,‘攀枝花建不好,我睡不好覺’,我看是既要快又要好才行。只要我們這些幹具體工作的同志少睡點覺,多出點力,毛主席就能睡好覺了……”
彭德懷將筆記本放在那張還沒有刷上油漆的柏木桌上,與特區黨委書記兼總指揮徐馳面對面坐著,一邊聽一邊記錄。
徐馳說:“1964年10月,周總理責成國家計委副主任程子華帶隊,組成由國務院13個部委和雲、貴、川三省主要負責同志參加的260多人的聯合工作組,開始對鋼鐵廠的選址問題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考察,共考察了11個可供選址的地方,這11個選址絕大部分都在四川境內,有峨眉的九里、宜賓的安福壩、西昌的牛郎壩等地方,主要是成昆鐵路沿線,既要考慮鐵礦、煤礦、水力資源,又要考慮交通運輸,更主要的是要隱蔽,一旦發生戰爭,立刻就能使用。”
彭德懷說:“看來選在這雲南、四川交界的地方是對的,這裡靠近鐵礦、煤礦和金沙江,又有森林資源,各樣都方便,符合毛主席對三線建設要‘依山傍水扎大營’的指示,在這片峽谷地帶,把大工廠建在山裡隱蔽起來,連飛機來了也很難發現。”
徐馳接著彙報道:“1964年7月,當程子華同志帶著工作組還在考察、選擇廠址時,毛主席對攀枝花鋼鐵廠的建設又作了重要指示:‘攀枝花是戰略問題,不是鋼廠問題’,現在是抓了,但要抓緊,要估計最困難的情況。毛主席以戰略的眼光,再次催促加快攀枝花鋼鐵廠的建設。”
彭德懷聽後連連點頭:“的確,毛主席是十分關心這裡建設的。”
徐馳接著說,這一年的10月,國務院的兩位副總理李富春、薄一波深入到這片鮮為人知的不毛之地,再次對程子華帶領工作組選擇的廠址進行考察,同時登上蘭尖火山鐵礦,對礦區進行了實地測算,當時估計攀枝花的鐵礦可供一個年產110萬噸鋼的大型鋼鐵廠開採60年。兩位副總理回去後立刻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寫了報告,報告認定攀枝花的弄弄坪為最佳的廠址,很快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