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聖上遠冒險阻,我不忍朝夕離開左右。再說我還未面辭父皇,我現在去告訴皇上,聽候吩咐。”東宮宦官李輔國是太子親信,最瞭解太子李亨的心思,便進諫說:“安祿山舉兵反叛,進犯長安,以至四海沸騰,國家分裂,如果不服從民意,怎麼能夠復興大唐天下呢!現在殿下隨從皇上入蜀中避難,如果叛軍焚燒斷絕了通向蜀中的棧道,那麼中原大地就拱手送給叛軍了。人心既已分離,就難以再聚合,到那時就是想要有所作為,恐怕也不可能了。不如現在收聚西北邊防的鎮兵,再加上郭子儀與李光弼在河北地區的兵力,與他們合兵東討叛賊,收復兩京,平定四海,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使大唐的基業得以繼續,然後再打掃宮殿,迎接皇上返回京師,這難道不是最好的孝順行為嗎!何必因為區區溫情,而作兒女之戀呢!”

李輔國這番話說得合情合理,太子李亨終於下定了決心,派長子廣平王李俶前去稟告玄宗。玄宗一直在等待太子,卻久久不見,派人去看,才知內情。知子莫如父,玄宗看出了太子李亨的心思,只是到了這個時候,也勉強不來了,嘆道:“人心如此,就是天意。”於是下旨留下太子李亨在關隴一帶,以鼓舞抵抗叛軍的軍民之士氣。玄宗又讓高力士將太子妃張良娣送給李亨,並代傳口詔:“希望你好自為之。”

六月十七,玄宗一行到達岐山(今陝西岐山)。此時隨行人員大為減少,人心惶惶,流言四起,有人傳言說叛軍的前鋒立刻就到。玄宗聽到後不敢有絲毫停留,繼續前行,晚上宿於扶風郡(今陝西鳳翔)。隨駕的軍士都在暗謀出路,甚至公然對玄宗出言不遜。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也無力控制,玄宗深以為患。

二 太子終於當上了皇帝(2)

剛好這個時候,成都進獻給朝廷的10餘萬匹春織絲綢運到了扶風,玄宗下令將這些絲綢陳放在庭中,召來隨從將士,大聲對他們說:“因我年老昏庸,任用非人,致使逆胡叛亂,兩京失守,須遠避其鋒。知道你們皆是倉促跟從我出奔,來不及告別父母妻子,跋涉艱難,十分勞苦,我愧對你們。去蜀中道路阻長,郡縣狹小,我們人馬眾多,難以供給,現在聽任你們各自還家,我只與子孫、中官前行入蜀避難。現在就與你們訣別,把這些春彩分給你們以備資糧。你們回去見到父母及長安父老,請代我致意,各好自愛!”萬民塗炭,天子蒙塵,這番話確實是玄宗的肺腑之言,他自己說著已經是淚流沾襟。

將士們聽完玄宗的話後,大受感動,都哭著說:“臣等生死在所不惜,願意永遠跟隨陛下,不敢有二心!”玄宗說:“去留聽從你們自願。”命陳玄禮將絲綢分給了軍士。軍士自然爭相效力。自此,軍心才穩定了下來。

後世有人認為這是玄宗的權術。無論是否帝王權術,此事充分說明大唐仍然未失去人心。任何一個當時的子民,不可能忘記開元盛世的輝煌,自然也不會忘記玄宗的功勞。天下人確實怨玄宗,怨歸怨,然而,玄宗在民間仍然享有巨大的威信。這也能充分說明為什麼後來回到長安後,已經登基兩年的肅宗李亨還生怕玄宗復位。

玄宗到達普安郡後,憲部侍郎房琯從長安逃脫後,一路追來晉見。玄宗從長安出發時,絕大多數大臣都不知道。在咸陽的時候,玄宗曾與高力士談論:“你認為朝臣中誰會趕來,誰不會趕來?”高力士回答說:“張均、張垍兄弟和他們的父親張說受陛下的恩惠最深,並且張垍還是駙馬,與陛下連親,所以張氏兄弟一定會先趕來。大家都認為房琯應該拜相,而陛下卻不加重用。安祿山曾經向陛下推薦過房琯,說明非常看重他,所以他很可能不來。”玄宗當時只說:“事情難以預料。”

房琯趕到後,玄宗就問張均、張垍兄弟的情況,房琯答道:“我曾約他們一起來追隨陛下,而他們卻猶豫不決,看他們的意思,好像有什麼難言之隱。”玄宗看著高力士,意味深長地說:“朕早就知道他們不會來。”實際上,在長安城陷的當天,張均、張垍兄弟便已經投降安祿山,張垍還被安祿山封為宰相。當天,玄宗任命房琯為文部侍郎、同平章事。

而另一路被百姓留下來的太子李亨此時也不知道該往何處去。因為太子李亨遙領過朔方節度使,便有人提議去朔方。太子李亨同意了,於是一行人往朔方而去,在渭河邊剛好遇上潼關戰敗後退下來的唐軍士卒。太子一行人逃出長安後,一路風聲鶴唳,早已經是驚弓之鳥,竟然將唐軍敗卒誤以為是叛軍,雙方大戰一場。直至死傷了許多人後,才發現搞錯了物件。於是收羅散兵,選擇了一處水淺的地方,乘馬渡過渭水。沒有馬匹的人只好流淚而返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