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另外,以色列官員還就此數次與美國進行會談,希望美國能夠收回成命。可讓以色列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美國不僅沒有理睬自己的抗議,還在海灣戰爭之後又一次向埃及和沙特等地輸送了武器。雖然說美國這樣做也沒有耽誤“保護”以色列的使命,但這還是讓以色列心裡很是不爽。顯而易見,美國將那些先進武器裝備給了自己的對手,這對自己來說無疑造成了威脅。況且,如此一來自己在中東武器的強大威攝力也無形中被削弱了。
在對待核武器問題上,美國與以色列也有著分歧。對核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中東地區的生產和擴散問題,美國一直是“防”字當頭,態度是慎之又慎的。可是以色列則不願意按美國的意志行事,不願接受美國的約束。以色列對核武器的態度,用它自己的話說,就是“不會做第一個將核武器引進中東的國家”。
那以色列到底是否擁有核武器呢?這個問題早在40年前,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就向以色列的西蒙?佩雷斯提出過。不過聰明的佩雷斯迴避了這個問題,他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這種模稜兩可的回答後來演變成了以色列的“模糊核政策”。於是,到底以色列有沒有核武器也只能像媒體所說的那樣,“那是一個猜下去的問題”。不管以色列到底是否擁有核武器,但其奉行的“模糊核政策”讓美國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是不爭的事實。美國一方面要將*國家拉入《核不擴散條約》,限制他們發展核武器和大規模性殺傷性武器,一方面又要面對國際輿論譏諷自己對以色列是否擁有核武器的事實避而不談。
不管怎麼說,就算是美國和以色列之間矛盾重重,但只要它們都不能放棄彼此相互取利的關係,那美國就還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罩著”以色列,而以色列也仍會奉“不能得罪美國”為外交箴規。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軍官俱樂部的革命(1)
“埃及這樣一個小國,終於放聲向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提出了挑戰。這不但是我們的革命歷史,而且也是整個埃及歷史的轉折點。”
——薩達特
巴勒斯坦戰爭是以色列的奠基之戰,打得可謂是轟轟烈烈。而對於*國家,尤其是對戰敗國埃及來說,那場戰爭絕對是一場不小的災難。
作為一箇中東大國,埃及位於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衝,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一條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讓其有資本在本地區頤指氣使。
在爆發巴勒斯坦戰爭前,埃及的法魯克王朝表面上還披著一副強盛外衣,雖然那個曾經有著悠久文明的古國已經不復存在,但幾千年的歷史沉澱讓埃及還能“風韻尤存”。國王法魯克自1937年宣誓登基後就一直過著悠哉遊哉的生活,他的王室擁有埃及四分之一的土地,加上他依附於大英帝國的庇護,在中東的地位也算舉足輕重。
埃及與殖民帝國的淵源頗深,尤其是英法兩國,關係可追溯至奧匈帝國時期。從19到20世紀的百餘年歲月裡,埃及與英國交手不計其數,最後英國成了埃及的宗主國,到1914年英國又宣佈埃及為其保護國。雖然後來在1922年時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國家,但實際上埃及還是英國的附庸。經過巴勒斯坦戰爭的埃及雖備受打擊,但英國還是牢牢掌控著埃及王室,不過它沒有意識到,那時的埃及王室已經江河日下,搖搖欲墜了。
自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埃及國內就時有軍事政變發生,內閣改組更是家常便飯。尤其在巴勒斯坦戰爭結束後,埃及的時局有了微妙的變化。法魯克國王發現,國內有一幫不安分的年輕軍官,一直在搗鼓一個軍官俱樂部。這幫人無視自己的權威,竟然想與自己分庭抗禮,甚至還明目張膽,要求自己任命一個叫納吉布的將軍為國防部長。法魯克不能容忍這種挑釁自己權威的事情,很快,他解散了自由軍官俱樂部,並且任命了侯賽因?阿米爾將軍為國防部長。
法魯克心裡踏實了,他以為埃及還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實他錯了,他壓根不清楚被他解散的自由軍官組織已經具備了什麼樣的實力。起初,那幫年輕的軍官也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但透過提名納吉布出任國防部長的事情,他們倒是藉機認清了自己——他們已經有了讓王室害怕的力量。
1952年7月16日,也就是國王下令解散軍官俱樂部的第二天,自由軍官組織的成員開始商討發動政變的事宜,他們要推翻法魯克王朝。在那群年輕人中,有一個特別耀眼的新星,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