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越搬越遠,現在搬到外雙溪附近的山區。地也越搬越大,房子也從一層樓變成二層樓,換來換去,都沒有加一個銅板。現在這個房子很漂亮,我這個人是一家一當通通擺上去的,我不留給後人,他們自己去努力,給他們一點點,夠他們生活就好了。

裝甲兵在臺灣(1)

(一)爭取美援

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三十一日,麥克阿瑟將軍來臺訪問,上級決定做一次戰車旅攻擊演習,請他參觀。我認為麥帥戰爭經歷豐富,連戰車師的攻擊都已經看過很多了,更何況是戰車旅的攻擊,如此一來,不僅吸引不了他的注意,而且還勞民傷財。當時“國防部”準備五十萬支援我們,我告訴“國防部”,我們連一毛錢都不需要,而且我建議“國防部”只做一個示範,不做演習。我把所有履帶車輛(包括戰車、搜尋車、裝甲炮兵)集合起來,請麥帥來參觀履帶車輛如何透過稻田,因為美軍認為臺灣都是稻田,不能使用戰車,如果我們示範成功,就可以博得美軍顧問團決定繼續支援裝甲部隊。

平時我就訓練裝甲兵計程車官,教導他們駕駛戰車透過稻田的技巧,例如如何轉換方向,如何在停止後再度起步,如何透過田埂,如何從稻田開回道路。事實上,我們在駕駛戰車時,如果加油略猛,履帶就會打滑,越陷越深,戰車就無法行駛。操典上說戰車絕對不能進入稻田,那次我們示範之後,麥帥說:“我在西點軍校的時候,教官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武器要在一個好的戰士手裡,才能發揮最高度的效能’,沒想到美國戰車在中國人手裡就能夠透過稻田,以後我們知道在臺灣一樣可以使用裝甲部隊,我們應該給予十足的支援。”所以後來裝甲部隊非常順利得到美援。

另外一次,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史敦普(Fielx )到臺灣來,同樣的,我們也要舉行一次演習。我建議做小演習即可,而且只作戰鬥前一段的演習。史敦普上將到裝甲第一師師長室休息時,我給他一份營的每週作息表,表上明白寫出該日每一營的科目及位置,並且請他隨便挑選一個營來做測試。他指了一個戰車營後,我就用無線電下令該營集合,集合完畢之後,我給予該營官兵一個狀況:“臺北市已經被敵人的空降部隊包圍,現在正在激戰中,需要我們立刻增援,臺北的衛戍師指揮所位置在某地,我們要立即報到。本營為先頭部隊,其餘全師聽命繼續跟進。該營立刻動員。”該營在營集合場集合時,我陪著史敦普上將去看該營的駐地,營的駐地已經把每位士兵的行李堆放在一處,整個營區的後方勤務都已經整理妥當。史敦普上將發現有缺車的情況,我就用石灰在地上畫一個框,戰鬥車不能缺少,其他勤務車如果有缺少的,就把東西分別放在其他車輛上,使該營的後勤補給不至於缺乏。我公佈第一個報告點之後,士兵們就很快地上車出發,然後我就陪著史敦普上將搭直升機,從空中看該營的行軍紀律,發現紀律相當好。我們抵達第一個報告點之後,我就派了一個人坐吉普車先趕過去,等到該營抵達後宣佈演習停止。然後我和史敦普上將就坐直升機回臺北。

當天下午“國防部”舉辦一個接待會,史敦普上將與幾位隨員把我們大大地稱讚了一番。他說:“我沒有見過有如此快速的部隊動員與如此良好的行軍紀律,這個部隊是一支好部隊。”日後美軍對我們裝甲部隊的支援加強了很多。不過,他到別的部隊視察時,情況卻不是如此。

(二)向一九一七年告別

來臺後的幾年時間,我都在努力改變裝甲兵的思想以及整個陸軍的思想,就開始了陸軍的機動化與建軍。

回顧歷史,英國人在一九一八年以戰車的機動性轉變了整個的作戰觀念。英軍先以機械化部隊進攻,再以摩托化部隊攻擊,最後以步兵完成接收,佔領據點,因此打贏了第一次大戰,但是英國在戰後卻沒有發展裝甲,反而是德國在第一次大戰後走上了機動建軍的路線。一九二八年,德國國防部派古德里安正式開始研究組織裝甲兵,同年,我國的戰車隊已經成軍,納入陸軍行列。所謂閱兵,除了展示軍力外,就是告知民眾,我們已經有哪些軍隊成軍,不僅僅是在實驗室裡做實驗,也不是在設計場上做試驗,而是已經交給野戰部隊,經過多次的試驗之後,在野戰演習中經歷各種科目的演習,證明可用之後,再納入軍中,也就是所謂的成軍。而且德國———全世界聞名的閃電戰的主人,在一九二八年才剛剛開始研究,古德里安也是從步兵中調出來的,所以被調派帶領運輸連,目的在先讓他與機械接觸。當時德軍的運輸連尚未機械化,僅僅是摩托化(原名汽車化),摩托化與機械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