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菜根譚》與“亢龍有悔”神功

與我們一衣帶水有一個島國叫日本,日本是一個聰明的民族。聰明之一是“拿來”,大凡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或先進技術,儘可“拿來”;聰明之二是改頭換面,如中國的漢字,日本人“拿來”並不是照搬,而是摻雜些另類的符號,便謂之為日文;聰明之三是再輸出,如將中國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編入遊戲程式,再出口中國,讓中國的青少年花父母的錢、耗自己的青春去瘋玩,歷史故事在聰明人手裡便形成了文化產業。

明代萬曆年間洪應明的一本語錄體《菜根譚》,早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代就被“拿來”,被日本商界人士奉為心理教材。也許這是日本人的又一“聰明”之處,他們從“菜根”中嚼出了心理調適的滋味來:“布衣暖,菜羹香,詩書滋味長。”

心理學,是西來語(Psychology),但西方學者對此卻界說不一,《辭海》解曰:“有謂為研究心靈之科學者,有謂為研究意識之科學者,最近又有謂為研究行動之科學者。”有人認為“心理學”是西方人發明的。但聰明的日本人,發現中國古代就有“心理學”。其實,先秦以前的中華經典中,早就有了“心理”這門學問,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如《大學》這本通俗的經典中就說得很明白:“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中的“格物”是對外部世界的觀察和探索,“致知”是從“格物”的感性認識中獲得了理性認識。“誠其意”、“正其心”,則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引起的種種心理變化,並在變化中進一步思考、沉澱和梳理,產生一種新的感悟,而這種新的感悟又非外在的、旁生的,而是“人之初”之“本善”(這正是東、西方心理學中最根本的區別)。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聽察強毅之謂才”,“聽察”就是“格物”。表現於外的為“才”,表現於內的為“德”,所以,司馬光又說:“正直中和之謂德”。德,不能違離“本善”,離開“本善”即不為“德”。

這本《菜根譚的智慧》正是抓住了這一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從中發掘出中國傳統“心理”的智慧,並把這種智慧奉獻給廣大讀者。

當今,社會在進步,經濟在騰飛,科技在發展,但許多人的心理卻承受不了這種進步和發展,各種心理病態的表現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使許多物質上的享受大打折扣,許多熱烈和激動的歡悅曇花一現,伴隨著“現代化”享受的往往是苦惱,是擔憂,是心靈的空虛,是無所適從……甚至出現大學生跳樓、研究生出走、百萬富豪下牢獄……難道這些是進步、發展和騰飛之過嗎?顯然不是。要想究其個裡,不妨讀一段《菜根譚》:

飯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

意思是說:酒足飯飽後再回想美酒佳餚的味道,所有的甘甜濃淡都消失殆盡;房事滿足之後再回味性慾的無聊之極,那男女之間魚水之歡的念頭已索然無味。因此能經常用前事的悔悟,作為後事開端的參考和自惕,那麼,就可消除一切錯誤的根源,恢復智慧的本善,這樣做事就能把握原則,一切行為都會合乎義理。

有朋友曾對我說,他常以此句警勵自己,近幾年來不犯大錯,事業也有發展。他還說,讀《菜根譚》,如讀到心靈共鳴處,即是對己大有裨益之句,取此作為修身的圭臬,沒有不得智慧的,沒有不成功的。

真正的成功來自智慧,因為智慧源於人之“本善”。人有了“本善”的智慧,才能避免大過,即使有了過錯,也能勇於懺悔。“飛龍在天”是人生的成功,“亢龍有悔”也是一種成功。金庸先生筆下的“亢龍有悔”神功,不僅能使郭靖受益,我們也能受益。《菜根譚的智慧》告訴了我們什麼?也許正是這種“亢龍有悔”的神功吧!即使有時做了“亢龍”,只要學會“有悔”,終究還是“龍”啊!

不過這種神功不在刀劍上,而在每個人的心理上。《菜根譚》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嚼得“菜根香”,得其“淡”而處其“常”者,都是智慧中人!

不敢妄談作序,聊表陋識云爾,但望方家賜正!

殷旵

2005年10月謹識於龍騰苑

前言(1)

古人喜談性命之學,至明清此風尤為普及,於是有了諸多經典著作問世,其中就有這“談性命直入玄微,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