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基本原則。
孔子教導學生,能夠做到隨時點撥,因材施教。有一次他帶著弟子經過一座山上的橋樑,看到幾隻山雞“色斯舉矣,翔而後集”(《論語·鄉黨》),人的臉色稍有變化,山雞就飛起來了,在天空盤旋了一陣之後,再聚到一起。為什麼人的臉色一變,山雞就飛走了呢?在旅遊景點或廣場之類的地方餵過鴿子的朋友大概會有類似體會。這些觀賞鴿有時候趕都趕不走,在你身邊跳來跳去,希望你給它一點食物吃,但是如果你起了念頭,心想我抓一隻來吃烤鴿,它立刻就飛走了。為什麼?因為鴿子會看人的臉色。人一有意念之後,就有一種力量表現出來。譬如我們看武俠小說,常常看到一個人還沒出現,殺氣就來了,因為這個人動了殺人念頭;念頭也是一種力量,亦即所謂的“念力”,動物很敏感,看到人的臉色一變,就知道這個人恐怕要對我不利了,所以立刻飛走。飛走之後,看看沒事,再飛回來。孔子看到這種情況,就稱讚這些會看臉色的母山雞,“山樑雌雉,時哉時哉”,說它們懂得時宜,該飛就飛,該停就停,能夠判斷時機。子路聽見老師稱讚山雞後,就向這些山雞拱拱手。結果他一拱手,山雞又飛走了。
從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隨時隨地觀察自然界的現象,加工之後作為教材來教導學生。孔子透過這個故事提醒我們,人也應該依時機而行動,懂得判斷“時”的重要性。孟子就曾推舉孔子為“聖之時者”,能夠隨著“時機”改變而調整觀念與行為,當進則進,該退則退,做任何事都能夠恰如其分,這非有高度的智慧和修養不可。我們學習儒家,也要注意“時機”的重要,隨時隨地去尋找啟發自己的機會。因為老師不見得常常在你身邊,你自己要培養出比較敏感的心靈,看問題看事物時,要想想自己能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學到什麼樣的教訓。只要有任何一點可以讓你學習的,就要珍惜它,然後在生活里加以實踐印證。人生其實沒有秘訣,就看你如何把握時機,“學而時習之”,用心專注,不斷提高能力,讓自己不斷成長。這樣的人生,肯定愈來愈豐富。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5。不厭不倦
譬如唸書念得不錯但還不夠,代表你可以念得更好;做事做得不錯但還不夠,代表你可以做得更好。只要想到還不夠,人就有了奮發向上的動力。
“學不厭,教不倦”這句話我們從小都知道。我自己在大學教書快三十年,很慚愧我是學就厭、教就倦。為什麼?因為書是看不完的,唸到最後發現能夠既有心得又有創見真是太難了。學習要有真正的心得,必須配合實踐;沒有實踐,只是書呆子而已。至於“教就倦”,是因為老師在學校教書,“學生是過客,老師是歸人”,學生來來去去,老師每年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同樣的教材,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但孔子不一樣,他能夠學不厭、教不倦,所以令人佩服。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孔子說:“默默存思所見所聞,認真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孔子的特色是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默默地把它記下來,學習而不厭煩,教人而不倦怠。接著他說:“何有於我哉?”這句話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有點誇張,解釋為:這些事太容易了,“對我有何困難”,但這不太像孔子說話的口氣,孔子是很謙虛的人,不會這麼驕傲;第二種解釋是“何者能有於我”,好像這些事情我都沒有做到,這又太謙虛了,也不符合孔子的風格。孔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很真誠,對於自己知道或做到的事,不會故意謙虛。所以,我的理解是“何有於我哉”,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在此,“多少”是側重“程度”而言,表示已經做得不錯了,但還要提醒自己繼續努力,求其更為完美。人生要常常記得“不錯但是不夠”這句話,這也是我的座右銘之一。譬如唸書念得不錯但還不夠,代表你可以念得更好;做事做得不錯但還不夠,代表你可以做得更好。只要想到還不夠,人就有了奮發向上的動力。
《論語》另一個地方也提到“誨人不倦”。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而已矣。”《論語·述而》
孔子說:“像聖與仁的境界,我怎麼敢當?如果說是以此為目標,努力實踐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厭倦,那麼或許我還可以做到。”
孔子說這話代表有人稱讚他。因為他在魯國教的很多學生,後來都有傑出的表現,有人就說,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