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鄉人皆惡之,何如”?孔子的回答令人驚訝。他說:“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讓好人喜歡我,壞人討厭我,這是最理想的。
不過,在今日資訊流通的時代,真正的鄉愿要想面面俱到,討好每一個人,其實是不太可能的。以大家熟知的“利益團體”一詞來說,往往不分是非,只看利益,而利益必然是互相沖突的。要做鄉愿,勢必十分辛苦,讓人同情。即使如此,鄉愿的心態仍然到處可見,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對上級唯唯諾諾、奉承討好,對部屬疾言厲色、端出架子。做不成鄉愿,卻做成了小人。這樣的人,孔子不教,是一點遺憾都沒有。
電子書 分享網站
7。學生不爭氣
有些人做壞事的時候,懷著僥倖心理,心想下一次祭獻的時候多準備一點貢品,神就不會懲罰我吧,甚至還可能喜歡我。但是神如果真能被你買通,又怎麼能算神呢?
每一位老師都希望教出好學生,就像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一樣。歷史上最令人羨慕的老師是誰呢?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沒寫過一個字,卻成為大哲學家,就靠他教到的一位好學生:柏拉圖。柏拉圖的《對話錄》把老師蘇格拉底的思想用文字表達和記錄下來。
孔子也有一位非常傑出的學生叫冉有,列政事科第一名。孔子的學生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政事科是當官從政的學生,第一名冉有,第二名子路,而子路年紀比冉有大得多,孔子卻把他放在冉有後面。孔子多次稱讚冉有“藝”,多才多藝,能力很強。後來孔子推薦他做官,但是做得好不好呢?對於領導來說,非常好;對於底下人,就不一定了。結果,冉有當了官,反倒變成了孔子學生中的反面教材。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論語·八佾》
季氏將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他嗎?”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說:“嗚呼,難道你們認為泰山之神不像林放一樣懂得禮嗎?”
林放也算孔子的學生,曾經向孔子“問禮之本”。孔子聽了很高興,說你提的真是大問題。“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論語·八佾》)一般的禮,與其鋪張奢侈,寧可儉約樸素;至於辦喪事,與其禮儀周全,不如心中哀慼。這就代表“禮”的本質在於內心情感是否真誠,而不在外在那些形式。當時冉有擔任季氏的總管,按照禮的規定,只有天子與諸侯可以祭祀境內的山川,而季氏只是魯國的大夫,本來是沒有資格去祭祀泰山的。所以孔子讓冉有勸季氏不要去,這是違背禮儀的事情。冉有也很誠實,他說,我勸不了。孔子說,嗚呼!你以為泰山的神不懂得禮嗎?
整部《論語》只有這個地方出現“嗚呼”二字,代表孔子非常難過,對冉有很失望。“泰山”代表泰山的神。有些人做壞事的時候,懷著僥倖心理,心想下一次祭獻的時候多準備一點貢品,神就不會懲罰我吧,甚至還可能喜歡我。但是神如果真能被你買通,又怎麼能算神呢?柏拉圖的《對話錄》裡說,一件事情因為神喜歡才是好事,或一件事情因為是好事所以神喜歡。泰山的神當然屬於第二種,你做了好事我才喜歡,而不是隻要我喜歡你,你做的壞事也可以變好事;沒有這樣的神,有的話也不是善神,因為神的本質一定是賞善罰惡的。
孔子讓冉有勸阻季氏不要去泰山祭神,冉有說,勸不了。他進一步解釋說: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
“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人生觀,只是我的力量不夠。”孔子說:“力量不夠的人,走到半路才會放棄。你現在卻是畫地自限。”
冉有為自己辯解,他說我不是不想勸阻季氏,而是我的力量不夠,做不到,說了季氏也不會聽。孔子怎麼回答呢?他說你如果真的力量不夠,總要去勸告一下,實在勸不動,你再放棄;但是你現在根本還沒開始勸,就說勸不成,這不是畫地自限,為自己找藉口嗎?等於孔子根本不想聽冉有的解釋,對這個政事科第一名的學生很失望。
後來,冉有做的事就更加不能讓孔子接受了。他幫季氏聚斂財富,以致於最後季氏的財富超過了魯國的國君。孔子看了真的很生氣,他說冉有“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冉有不再是我的同道了,各位同學可以敲著大鼓去批判他。“鳴鼓而攻之”,孔子說出這麼嚴厲的話,等於承認自己教學失